张晓莉:记二三事(散文)
发布时间:2017-04-10 11:07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1

久未谋面,轿子山,于冬日,再次相遇。久未写字,是夜,胃里有食物,身上有冬衣,我不冷、也不饿,静坐闲思。

轿子山之行已过去一段时间,具体多久,我已记不清,也懒得看日历。可能生活有时候也不必事事巨细样样清晰,轻松的活着就很好,暂且躲进小楼,无论魏晋,不管冬夏。

习惯一个人的时候,在自己的空间里胡乱的跟自己说说话,散漫的敲出一串串字符。东倒西歪的坐着或者卧着,只要你高兴!鞋子随意地踢到一边,脚丫舒服的搁到茶几上,不用管谁谁谁的目光,在你的世界里,你就是你的王。

越长大越知道,此生最难得的其实是随性。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段话: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甚是赞同!人活着确实有很多羁绊,更有很多身不由己和无能为力。很多时候除了叹息,也只能忍受。

不过也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像那天的轿子山之行一样。

早起时还是烟雨蒙蒙,寒风彻骨,我跟同行的老师说这天气就应该待在床上缩在被子里,这么冷,不宜出行,何况爬雪山。心想山顶该是雨雪霏霏,寒风凛冽,冷的不可名状。

可是,当大巴穿过浓雾、翻越山岭,爬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天空居然拨云见日,艳阳高照。真不可思议!想来我们是冲出了云层,来到层云之上了。站在群山之巅,云海滚滚而来,画面美得让人心醉。不禁想到孙大圣的天马,若真有天马,它们似乎应该奔腾在这洁白而绵软的层云之上。这茫茫云海,漫无边际,偶尔有一两座山探出头来,很快又会被变幻莫测的云层覆盖。那些云海在阳光下棉花糖一般,软绵绵、白生生,会让人不禁生出想飘飘然躺上去的冲动。面对此番仙境,想来意识已经迷乱。

轿子山向我们露出它的神秘和狡黠!云海之下,明明在降温、在下着冬天的雨。而云海之上,居然阳光灿烂、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不得不说,造物主的神奇,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极尽我的想象,我猜想,这天该是群仙聚会的日子。用雨雾遮住大地,它们在雨雾之上享用太阳的光芒、享用蓝天和白云。这下好了,我们来了,群仙腾云而去,留一座美丽神山供我们瞻仰。这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巨大惊喜,就好像一个穷困潦倒的拾荒者,在习惯了穷困的时候,忽然中了五百万一般,激动、欣喜、诧异、满足、难以置信……心绪杂乱、难以言表。我在想,还好我来了!若是裹在被子里,定还在层云之下,继续苦于烟雨,寒冷和失落,那定要把肠子给悔青。

所以看来,还是要乐观一些,心怀梦想与期待。指不定哪一天哪一秒,前路峰回,就豁然开朗了呢!


2

去红土地的时候路过松林,成片的华山松,郁郁葱葱。路口有人卖菌儿和冬桃,一背篓桃子、两个红色的小塑料桶装了菌儿。有骨熟菌和草鸡枞,都是好菌儿。卖菌儿的人说是他早上去山上捡拾来的。

草鸡枞是松林里独有的一种菌,有的地方又叫小黑菌。我的故土没有华山松林,我从未捡过那种菌,但是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菌多少钱一斤?他说:二十五块钱一桶。卖菌儿的男人大概三十岁,说话时有些不自然。可能不大出门也不常做生意,不善交流,跟多数朴实的山里人一样。因为离行程结束还有几天,菌儿又不宜久存,我没能买他的菌儿。对于从小爱菌儿的我来说,很是遗憾。于是趁着其他老师摄影、看风景的时间,我钻入路旁的林子捡了会儿菌儿。

毕竟已入冬,山里竟还有菌儿,这是多么难得的恩赐!

不负我望,虽高度近视,一入山,就有收获。骨熟菌、草鸡枞都捡到了一些,苦于没带个袋子之类的东西,捡到的菌儿便只能用手捧着。内心却依然欣喜,拍照发给好友,她回复:真是个菌仙子,到哪里都能捡到菌儿。窃喜!窃喜!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收获,心情雀跃。

想起小时候捡菌的日子来,那时捡菌是为了卖钱,买米买盐。在我的记忆里,大人们多半忙于农活,没时间捡菌儿,于是小孩子变成了捡菌儿的主力。在农村,捡菌儿可能是最轻松的差事了,我便从小热衷于此,至今热情不减。

五六月份下透了雨,山上的菌子就冒出来了,最先出的是小兔眼睛,麻布菌之类的,然后就是大脚姑(牛肝菌)、黄栗头、见手青、青头菌、红菌,鸡油菌、米汤菌、奶浆菌、干巴菌、碓呙菌、铜绿菌、鸡枞、松茸……我们最钟爱的是大脚姑,因为价格高,能卖得的钱多。每天早上捡菌儿回来都会有人来收菌儿,背着背篓提着称,

挨家挨户,童叟无欺。鸡枞是菌中贵族,一年捡到一两塘就不错了,松茸像鬼一样,听说过,但我从来没捡到过。红菌中有一种叫胭脂菌,不知是谁取的名字,相当贴切,淡红的帽、淡红的菌脚,如大家闺秀、略施粉脂、亭亭玉立。

小小的我跟着表姐或者村里的小伙伴满山跑,会遇到带着露珠的不知名小花,也会遇到野兔、松鼠和吃菌儿的蜗牛。撞上山里的蜘蛛网是常有的事,当你在树林里穿梭、为前方看到的大脚骨或者青头菌欣喜、离目标越来越近之时,忽然间一张蜘蛛网向你扑来,不,准确的说是你自投罗网了,一头一脸的细丝和蜘蛛吃过的小虫壳会让你瞬间抓狂。不过,多次受害之后,我也就明白了躲避的要领:最好折一根树枝在手里,看脚下的菌子的时候也要担心眼前的“暗器”,如遇到,用树枝挡去,再通过即可。

当然,从小长在山里的我们知道哪一座山长什么菌儿,也清楚的记得出菌儿的菌儿塘,还记得山里的各种小野果:老娃果、野草莓、白点果……那时候,物质上并不充裕,所有的零食都来自于自然界、来自山林,所以同年龄的小伙伴们对山林中的一切馈赠都充满感激,对于它们的出处也是铭心刻骨,念念不忘。

记得山里有一种野果,似乎是开白色花的野生山茶树结的果,跟苹果一般大小,硬而涩,不能吃,但可以做成玩具。将果子从中间横劈成两半,用结实的竹签钉在地上,上面一半掏一个小孔、侧边插上小竹签,做成石磨的样子,就可以拿些火塘的细灰放进小孔,摇动小竹签“磨面”了。不知为何,小时候总喜欢模仿大人们做事情,比如磨面、比如穿母亲的高跟鞋。石磨自然是转不动的,于是就用野果做个袖珍山寨版的。没有玩具的年代,那野果做的“袖珍石磨”似乎是我童年里一只翩翩飞舞的蝶。这只“蝶”也可算是我在山林里捡拾蘑菇时额外的收获。所谓靠山吃山,对于每一个大山深处生长的人来说,只要你勤劳,只要你愿意去寻觅、去探索,大山总是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

因为从小捡菌儿、吃菌儿,我对菌儿也就颇为熟知。这就像长在水边的人会游泳、认识所有的水生生物一般,环境使然、然后渗入生命,成为本能。山里的菌儿种类繁多,颜色艳丽的多半不能吃,而长相极为古怪丑陋的一般也是有毒的。这很有趣,造物的理念颇符合传统的中庸之道。有的菌儿可以生吃,比如奶浆菌儿,但是我只试过红色的矮脚奶浆。奶浆菌又有分类,砖红色矮而小的就是矮脚奶浆,菌脚长颜色更深的就是高脚奶浆,还有柴奶浆,这三种奶浆菌都是砖红色。白奶浆也有两种,有一种长在松树或者黄栗树下,很小,乳白色,碰到后会稍微变黑;另一种个头很大,菌丝很宽,颜色白里泛黄,一般在海拔稍高、湿度大的密林深处。这种白奶浆跟石灰菌很像。或者,应该说有些石灰菌老想以次充好冒充白奶浆。有的从外形上看简直以假乱真,难辨真假,就像潜伏的间谍一样。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遇到金箍棒,总有办法让你现出原形。以我的经验,遇到拿不准的就掰开一点用舌尖尝一尝它的浆液,一定不要多,稍微舔一点点能尝出味道就够了,奶浆菌浆液清甜。石灰菌,那可不得了,辣得你非连呸三声再使劲砸了才能解恨。可以生吃的还有青头菌,吃生菌儿是村里的一个老人教我的,干净的青头菌拾起来撕去青绿的皮,就可以直接吃了。我猜想可能是这两种菌儿都比较干净,一般除了菌儿根上有泥土,奶浆菌和青头菌是很洁净的。不过也只是偶尔吃一点点,多吃还是煮熟了比较安全。

那些年月,有时白天在山上满山跑,从这座山到那座山,累了饿了,小伙伴们也偷过别人山地里的洋芋和包谷。我胆小,从不敢偷,一般分工时都自告奋勇去捡柴,只敢揽个从犯的活儿。除非刨的是我家地里的洋芋,那我倒可以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现在想来,也是有趣。万事俱备,只欠一把火。没火?不用着急,山里一般都有放羊放牛的老爷爷,问老爷爷借个火。洋芋熟了,给老爷爷送去两个,也算礼尚往来。烧洋芋的时候,各自拿出袋子里最干净最好吃的菌儿来,丢在火上一烧,刨出来,吹吹灰,囫囵的就下肚了。此处每每感慨,要是有点盐巴就好了,于是立誓下次一定要带一撮盐巴,可是下一次还是谁也不记得带。

恍然回首,童年的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可是童年里火烧洋芋的味道、火烧菌儿缺盐的味道、山林里小野果的味道、血液里流淌的自然的味道依旧鲜活,永不淡去。 


3

都说时光匆匆,而今感受愈加真切。

当年一起谈论青春谈论理想谈论暗恋的隔壁班男生在日记本写情诗的姑娘已嫁做人妇,一起写纸条互相鼓励共赴高考独木桥扬言此生不婚的女子也已为人母。而我也早已将当一个语文老师的梦想搁置封尘、归于生活、奔忙于工作和茶米油盐。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承担的越来越多。发现父母做重大决定时会打电话征询你的意见,抑或直接让你定夺。你带着父母去到车水马龙的城市,他们在你身边一步也不敢离开,像你小时候在人群里不安的抓住他们的衣襟一样。身边的人谈得最多的也不再是青春和理想,而是生活活生生的内里和真相。于是知道,你真的长成了一株树,其荫已可遮挡风雨。

近来经历了亲人重病时的无助,友人突然故去的愕然,便越来越能体会生命的珍贵。无论如何,活着就是一种恩赐。于是开始珍惜相遇、珍惜离别、珍惜一起看风景的人和时光,珍惜生命里的每一段际遇。生活纵然偶尔不尽如意,却也平安宁静。爱情走过风雨,也将归于生活。眼前人平凡却温暖,默默温润我的生命。是的,时间在改变着我们,生活在打磨着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磨合之后,确实有一些东西不一样了,可能在越来越好和越老越老之间,生命互相成全,一同蜕变。

“一僧一道告诫灵性已通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生命如璞玉,虽历经磨难与雕琢,最后未必都能成器,但经历此一遭,愿你我还心如顽石,初心不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