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瓜之味》剧照。网络资料图
《青木瓜之味》是一部弥漫着东方情绪的越南电影。作为一个有着西方电影艺术教育经历的越南人,导演陈英雄没有忘本。他勇敢地站到了时间的潮头,把充斥着斗争元素的创作倾向引入柔软生活的常态,与东方电影的美学追求渐渐合拍。
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就是庸常。就像主人公“梅”日复一日从树上摘下来的青木瓜,流掉黏稠的汁液,去皮,剔丝,生活的本质,得以尽情显露。
从孩提时代独自来到城里当佣人,到长大后成了新主人家的女主人,梅的人生几乎是在青木瓜一轮轮的生长周期里耗掉的。战乱、变革、长年的宵禁、老爷的出走、太太的困顿等等,一直发生在她身边,但似乎都与她无关,她就是院子里那些小小的蚂蚁,在燃尽的炭灰里默默偷生。
尽管是在法国摄影棚里拍摄的电影,但观众丝毫看不出外境与越南有什么不同,这种代入感应该暗藏着陈英雄的童年记忆和东方童话意识。那么美的画面,那么静的生活,一次次把我感动得想要在女主人公永远不变的微笑里昏睡过去。这是东方电影特有的画质,是底层生活磨砺出来的温顺之花,平静中藏着幽怨,纯真里含着凄美,年年岁岁,成为最好的艺术语境。所以,在整部电影里,梅几乎是没有台词的,她的台词就是劳动和微笑。
庸常随处可见,但要以艺术的名义将其推向高处,就不那么容易了。除了抓牢生活的本质,还要洞察到普遍经验之下的个体特性,以及恰当的介质捕捉。在这一点上,陈英雄无疑是擅长的。
《青木瓜之味》这部片子里,一切都是顺从的,而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明明又有着不一样的波澜。这种波澜本来被压在普通日子的玻璃之下,由于无法触碰,所以视而不见。为躲避战乱而随父母迁往法国生活的陈英雄,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用电影之手搬开了这块虚拟的厚玻璃,将同样虚拟的内心波澜,置放在特写镜头下,从最细微之处晕开,放大成为生活的全部,最终平和下来,服从了主题。
这个方法很文艺,我们看到,电影里,梅的大眼睛、小主人的赤脚、老太太的伙食、男主人的琴弦等等非常具象的存在,都被刻画、被表达、被提炼、被抽象。尤其是那只被梅反反复复剖开的青木瓜,由外及里,解析得十分饱满和彻底。这让我想起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在外行看来,这部影片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吃饭、喝茶、打牌、吵架,然后再吃饭、喝茶、打牌、吵架,十分无聊。影迷们却不这样看。实际上,这些重复且无聊的段落由一根无形的主线串着,每一次重复,都被放大,呈现出并不重复的质感。如此,我们陷入了日常生活的精彩部分。
这些,考验着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把控能力,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抽剥能力,也是文艺片的迷人之处。在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电影里,我们同样看到他的这种能力。尤其是《三轮车夫》,一部不那么安静、不那么规矩的电影,依然被他拍得行云流水,很东方。
由于殖民、战争等复杂因素,越南电影起步较晚。甚至有影迷刻薄地说:“越南电影就是《情人》里梁家辉的屁股和好莱坞大片里那些面黄肌瘦的形象。”《青木瓜之味》颠覆了这种偏见,而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成了越南电影进程中的一个英雄。(作者 刘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