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首作品很特殊,特殊的是演唱作品的合唱团来自云南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孩子们,也许你还未听说过他们。今天的作品又很普通,普通到这首作品演唱的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每天上学、下学的生活。今天的作品很感人,感人是因为即使上学的路需要两个小时,但孩子们依然每天坚持着。正像是这个合唱团,虽然很难,但大家依然坚持着,孩子们依然热爱着。听听来自孩子们心底的歌声——《两小时的路》。
两小时的路
刘建全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创作时的感悟
正因为生长在大山,所以这里的孩子眼神格外亮,她们站在山顶总会踮起脚,想看到很远,更远……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地域98%是山区,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孩子像祖辈一样,生活在千岩万壑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血缘秀隽,性格敦厚的少年,无时无刻不被外面的精彩世界所吸引。她们渴望读书,非常珍惜学校的时光,但是山高路远的地理环境让上学的路充满艰辛,有不少孩子上学步行的时间都在二个小时左右。
二个小时的上学路是山里娃用一双小小的脚丫走过冷杉、桉树、椿树、白杨、花椒,油橄榄、旱冬青、云南松的起伏山路。在顶风冒雨的记忆当中,孩子们走过这条路时眼前总是一片泥泞湿滑,耳畔只能听到自己吃力的喘息声。
刚懂事的命运里,少年时光使劲甩着充血的小手在三弯九转的山路朝着学校的方向疾走,成了山里娃上学的第一课。走呀走,走呀走,二个小时的路越走越长,因为每天走的很孤独。
后来,学校的老师告诉孩子们:知识是吹起大千世界窗帘的春风,是引导山坡树木朝向的阳光。于是,这些自小就不怕吃苦的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夜幕低垂才回家。有了未来的向往,山里娃觉得眼前的高山不再陡峭,山路也不再逶迤,来回各二个小时的山路成了追着黎明,唤醒星斗的行走。
“沽若当”是苗语我长大了的意思。大型童声情景合唱《沽若当》选曲“二个小时的路”就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孩子在脱贫攻坚之前翻山越岭上学路的生活情景。
秀屏山下的崇德小学拥有一支全国闻名的彝苗童声合唱团,团里的孩子很多都曾经是两个小时上学路的身历者。
现在他们上学的路途仍然那么长,但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绝大多数的盘山公路都铺成了水泥路面。上学不再靠步行,爸爸妈妈们用摩托车或农用汽车就能把孩子送到学校或接回家,山里娃可开心了。
今天还是走这条路上学,但不再需要二个小时了。二个小时的路今天成了山里娃嘴里的歌,稚嫩的歌声婉转在荫影斑斑的山路上。
细听,她们用小鸟般甜润的嗓音唱出了回忆,唱出了对比,更唱出了脱贫之后的生活展望。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作品简介
《沽若当-阳光下成长》情景合唱是由十二首风格迥异、表现手段丰富的歌曲组成,是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文艺活动;2019年度云南省、昆明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主要是通过少年儿童多声部的合唱表现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打响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脱贫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乐生活。
该项目由王开富、杨文慈、左伟策划;孙存邦任出品人;刘建全撰稿、作词、导演;刘晓耕、马辉、蒋文帅、佘谦、陈睿、刘旭、潘学德作曲;左伟常任指挥,特邀张冰、高翎雁指挥。
《沽若当-阳光下成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云南音乐舞台首创的意义。整部作品颠覆了传统合唱的程式,把故事情节、话剧表演、音乐剧特点和舞蹈语汇都搬上舞台,成为一部创新、时尚、艺术品质跟国际接轨的混搭艺术形式的合唱情景作品。整场情景合唱充满了正能量,刻画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在教育脱贫攻坚中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合唱排练和演出的场面,同时借用故事线索来诠释红色传承、精准扶贫,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教师队伍百年树人、桃李芬芳的呕心奉献。
主创团队
歌词
沽若当 沽若当呃
沽若当 沽若当呃
到学校的山路经常有雾
每次走进雾里我很孤独
走啊走 走啊走
不知有多少步
老师告诉我
这是两小时的路
回村寨的小道长满了树
每天我数着树
就上了路
数呀数 数呀数
总也数不清楚
奶奶心疼说
这是两小时的路
你说苦不苦
每天走晨露
你说累不累
每晚望月望月出
两小时的路
出门晨阳暖冷脸
归来夜雨湿衣裤
我们不觉苦
每天走晨露
我们不觉累
每晚望月望月出
两小时的路
出门晨阳暖冷脸
归来夜雨湿衣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