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滔滔不绝的澜沧江,接天连地的邦东大雪山,构筑出邦东这块昔日的隐秘之地、茶树恣意生长的乐园”——这是一句典型的《国家地理》杂志的语境之句,让人迫切地想踏足澜沧江,去江畔的邦东考察。《云起沧江,茶出邦东》这部书正是以这一语境为滥觞,让我们读到了波澜壮阔的澜沧江沿岸的风土人情,更让人窥探到邦东这一秘境的全景。
打开《云起沧江,茶出邦东》这部书,像打开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精致的装帧、典雅的设计,精美的出版设计,一幅幅写实的图片印制在雪白的道宁纸上,显示出了这本书作者和出版人的用心。
作者王淼毕业于云南师大中文系,多年来投身茶业而成为行业专家,自然能够驾驭这本书的文字,并让关于茶叶的理性思考超然于文字之上,因而使这本书得以多角度、全视野地将邦东这一边陲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一弹丸之地的乡村著书,是哪一种情怀使然呢?
王淼在前言中作了回答:“从昔归古茶园的洒脱恣意到那罕古茶园的小而美,再到曼岗古茶园的石茶共生,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茶文化。在探访过程中,我遇见了无数辛勤的茶农,他们与茶树共舞,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续写着茶的传奇,我亲身体验了茶叶从采摘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感受到了茶农那份对自然和土地深深的敬意和爱”。正是在这个高度上,王淼说:“这是我的一封情书。”
怎一个“情”字了得!随着王淼的步履,在书页的细腻质朴的文字里,读者便可以行走于邦东194平方公里的山水间,便可以感受这块边地的风土人情,像沈从文亲近湘西土地一样,感受自然与人性的交融,体味茶与历史、茶与经济、茶与文化、茶与人的往昔。
“云起沧江,茶出邦东”是这本书的楔子,它穿凿在全书的栋梁间,故事因此而延伸——茶事的千千万万在这里开始,古渡、水路要塞、乐土介绍了邦东的地理、历史,往后讲到了已经驰名的昔归、那罕、曼岗三种名茶。对邦东出产的这三款茶,王淼也以专家的身份,对茶叶的茶山一理作了详尽的介绍,在描绘到昔归茶的味道时,也极尽喜爱地用绵绵温和的语气,把昔归的滋味氤氲到书页之中。让人想起写《大观茶论》的赵佶,那个充满艺术气质的优雅皇帝。
书中也介绍了助推邦东茶出名的若干人物,其中有我熟悉的徐亚和,我写过他的专访;也有熟知的张广义,我多次写过张广义“智德鸿昌”产品的报道。写这些人物时,王淼也牢牢地把他们与邦东这块土地情愫紧紧相连,因而有血有肉,也牵出了若干茶山、茶园、茶厂的故事,为喜爱邦东茶的人提供了线索。我也曾经走过邦东的好几个村庄,在山道两侧看到漫山遍野与一般茶叶植株不一样的茶树,这一景观曾一度引起我极大的好奇。在《云起沧江,茶出邦东》一书中,对这一植株的茶树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科普”。王淼把它作为“茶树上的园艺遗产”来描绘,她用五彩的笔触写道:“走在昔归的古茶园中,目之所及大多是一些呈藤条状生长的茶树,粗大岔枝上生长着几十到上百条细长的枝条,每根细长枝条只有顶端部位生有芽叶,枝条盘曲蜿蜒、嶙峋虬然,似卧龙、飞禽。茶树不高,但树幅庞大,枝条多且长,枝头低垂、叶片少,远观树如藤、韵如柳,这就是所谓的“藤条茶”。这样的描写,显然对这一“遗产”有着推介和保护的作用。
《云起沧江,茶出邦东》还通过作者自己的亲历亲为,以感性的笔触记录了茶叶的生产过程,其中介绍了团茶的历史、这里出产的红茶、白茶。饶有兴味的是王淼笔墨没有拘泥于茶,而是把笔触放到了另一视野中,在“早咖晚茶,世界大同”一节,我们读到一些新奇的内容,通过对“茶马古道老邦东段”的踏访,王淼记录了这里产咖啡的史实,她还见证了由咖啡而派生的“北斗茶仓”。如同相当多的专题地理文章一样,王淼也介绍了这里的民宿,这里的民宿无疑是森林、蓝天、白云、生态、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云起沧江,茶出邦东》几乎用了四分之一的内容来介绍邦东的茶旅,这是当下时兴的又一个因茶而起的产业。茶大多产于乡野,云南茶大多是高山茶,风景殊异,像刚刚申遗成功的景迈山一样,云南此类茶山俯拾皆是。在这些山上,可以看到原始森林、万千植被、感受少数民族风俗、饕餮山珍,《云起沧江,茶出邦东》显然骑上这匹大趋势之马,奔腾而起。王淼在这儿感而慨之:“茶山这么美,请你来走走!”在王淼的导引下,我们可以循着她列举的五条线路:邦东大雪山、昆明—碧溪古镇—邦东—昔归—嘎里古渡、邦东—白莺山——百里长湖、邦东—鲁史古镇—古墨村、邦东—博尚—振太(紫马街)去造访,这在拉动内需、振兴旅游经济的当下,以茶为主题,兼顾人文关怀,探寻自然生态无疑是有意义的。这五条线路起着向导的作用,亦是一份重要的旅游攻略。
《云起沧江,茶出邦东》的精髓何在?
精髓一缘于作者王淼对茶叶的一往情深,缘于她对云南茶产业的执着、缘于她对云南山山水水的眷恋,正是这份爱恋,她一次次踏访邦东,在旅途中感受、感知,又在文字的海洋里徜徉。眼下,茶书多如牛毛,但大多是堆砌史料之作,细观王淼这书,因其以真实眼见、倾情书写,绝无“掉书袋”之嫌,因而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精髓二王淼把视野落在一个乡村,落在无关宏旨的山水、树、茶、森林以及围绕着这块地域上生活的世世代代的子民们,它不仅兴趣盎然,也揭开了这块秘境的面纱,让我们看见了这里的过往、现在甚至未来。王淼为这个弹丸之地鼓与呼,其用心可谓大爱矣!可以这样考量,《云起沧江,茶出邦东》是一本地理之书,如果究其精髓内核,可以定义为申请邦东地理标志的基础之书。众所周知,地理标志的特征包括:一是地理名称:地理标志通常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如国家名称、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区名称;二是特定质量与信誉:地理标志产品因其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展现出独特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例如,书中列举的昔归、那罕、曼岗以及咖啡的地理标志。三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地理标志的质量、信誉和特征主要由产地的自然因素(如土壤、气候)和人文因素(如生产技术、文化传统)决定。王淼书中的内容含盖了以上三点。这本书或许正在做着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邦东的茶或咖啡在世界地图上钉下了一枚金色的标志图钉。我以为,这应是这本可读、可看、可意会的书真正意义所在。
精髓三王淼在“复刻唐茶,探索邦东茶的无限可能”一节,既回望了唐朝的制茶,也介绍了在这里正在复制唐茶制作工艺的云净茶庄,王淼谈到传统文化的复兴,虽然她着墨不多,但在全书中,她多次关联乡村振兴、谈到茶产业及其副业的振兴,某种程度上她力图以茶为契机,通过《云起沧江,茶出邦东》,为邦东的乡村振兴提供指引。
“探索邦东茶的无限可能”,是猜想也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