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聂耳交响乐团2024-2025音乐季室内乐音乐会在云南省大剧院音乐厅奏响。不同于交响音乐会的宏大铺陈,这是一场回归室内乐本质的艺术对话——以精微的声部对话与纯粹的音色表达,直抵室内乐艺术的核心本质。在首席客座指挥孙一凡的指导下,乐团通过巴洛克至浪漫主义的风格跨越,展现了职业化进程中愈发成熟的诠释能力与艺术自觉。本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别具匠心,从五重奏、六重奏、九重奏,再到《勃兰登堡协奏曲》,乃至压轴的弦乐团《嬉游曲》,形成从小编制到大编制的层层递进。这不仅展示了室内乐形式的多样性,也映射出音乐历史的发展轨迹。当演奏从浪漫主义的抒情过渡到巴洛克的理性秩序,观众得以在不同风格的转换中,感受音乐语言的丰富层次。在孙一凡的指导下,乐团演奏家们以“本真主义”(Authentic Performance)的理念诠释作品,强调音色的纯净、揉弦的把控、弓段的讲究,甚至采用站立演奏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巴赫与莫扎特时代的演奏传统。
上半场木管与铜管交织的色彩对话
音乐会由铜管五重奏拉开序幕,选曲充满戏剧性和仪式感。《奥林匹克号角》的辉煌音响与《卡门》组曲的西班牙风情,如同打开一本厚重的音乐画册,铜管的金属光泽为后续的细腻对话铺陈底色。
贝多芬的《降E大调木管六重奏,作品71》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质感。相比铜管的辉煌,木管六重奏更讲究音色的层次感和旋律线条的流畅度。这部作品虽承袭了古典主义的均衡美,但在和声语言上已展现出贝多芬个性化的探索。单簧管的歌唱性旋律与双簧管的明亮音色形成清晰的对话,巴松的圆润低音稳定了整体基调,而圆号则在音色融合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木管演奏家们精准展现了这些声部的互动,让整部作品层次分明、流畅自然。
古诺的《小交响曲》第三乐章以轻快的舞蹈节奏,为上半场带来一抹法式优雅。这部木管九重奏作品在编制上更接近小型交响乐团,赋予音色更丰富的层次感。长笛轻盈跃动,双簧管和单簧管在旋律交替中展现出极佳的灵活性,而巴松厚实的低音则赋予音乐稳固的支撑。演奏家们在默契配合中,让音乐保持着细腻的流动感。
下半场从巴洛克的严谨到古典的灵动
下半场的核心是孙一凡执棒的巴赫《F大调第一号勃兰登堡协奏曲,作品1046》。这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尤其是管乐声部的复杂性,使其成为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具难度的篇章之一。作品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音色构成——小提琴的活泼、双簧管的明亮、巴松的浑厚,加之法国号的厚重辉煌,使整体色彩极具层次感。本次演出特别引入了羽管键琴,让巴洛克风格的诠释更加完整,增强了作品的复古氛围。
孙一凡在排练过程中反复强调“巴洛克演奏法”理念,包括减少揉弦、加快弓速,以贴近巴赫时代的音响效果。这一理念在演奏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弦乐声部的线条感清晰,法国号的庄重与双簧管的明亮交相辉映,让作品呈现出极富层次的听感。第一乐章的主题展开肌理分明,第二乐章的慢板部分则展现出稳定而富有张力的音乐呼吸,而终乐章的舞曲风格则充满活力,整部作品的演绎严谨而富有律动感,展现了乐团在室内乐演奏上的精细控制力。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莫扎特的《D大调嬉游曲,作品136》,采用了无指挥的演奏方式,演奏家们通过相互聆听与默契配合来实现音乐的连贯与平衡,并很好地展现了这部作品所强调的旋律灵动性与和声透明感,第一小提琴的旋律线条清晰流畅,中提琴的音色温暖扎实,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则在低声部稳固支撑,使整体音响既具张力,又不失轻盈。特别是在弱奏部分,弦乐的细腻控制使得音乐更具呼吸感,展现出莫扎特音乐特有的优雅气息。这种高度默契的演绎,不仅考验演奏家的配合度,也凸显了室内乐本质——演奏家之间的对话与共鸣。
这场音乐会再度印证了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深耕室内乐的艺术积淀,演奏家们通过精密的声部对话与默契协作,将室内乐“对话艺术”的本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孙一凡在排练中以近乎苛刻的标准雕琢细节——从乐谱到声部平衡的微观把控,为乐团注入了严谨的学术框架和艺术诠释的多维视角,赢得演奏家们的深度认同。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近年来在职业化进程中持续迈进,这场音乐会正是他们精进之路的缩影。乐团在音色纯净度、风格把控及演奏多样性上不懈突破,在交响乐宏大的篇章之外拓展室内乐艺术的边界,让本真之韵在琴弦上苏醒,开辟出精微而深邃的艺术之境。(冯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