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想》展览海报
以宣纸为媒,用扎染技法晕染出一片水蓝,非遗技艺仿佛化作一尾灵动的鱼,轻盈游入当代艺术的海洋。今年4月,美国青年艺术家Emily Song(艾米丽·宋)作品展《鱼在想》在昆明罗旭美术馆展出。展览现场,她站在一幅80米长的宣纸艺术装置下,光影流转间,纸上游鱼如悬空浮游,栩栩如生。艾米丽仰头指向其中一条,微笑道:“无论来自何方,每个人都像一条鱼,我们的相似远比差异更多。”
碰撞
中国非遗技艺的世界表达
漫步在白色展厅中,头顶上的巨幅宣纸轻盈浮动,斑斓的鱼群在纸间自在游弋。“与其说是画鱼,不如说是寻鱼。”艾米丽轻声讲述着她的创作理念。她以宣纸为媒、扎染为法,颠覆传统绘画逻辑——先以毛笔随意泼洒色彩,再仔细观察晕染色块,从中勾勒出形态各异的鱼。整个过程浑然天成,流淌着东方诗意。
2024年9月,艾米丽在美国洛杉矶参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化交流活动时,作为艺术家代表,她用略显生涩却真挚的中文说道:“我的心在云南。”那时,她与昆明丈夫已携手三载。依照西方传统,她冠以夫姓,这个美国姑娘从此有了中国姓氏。万里之遥的云南,早已成为她血脉相连的故乡。
文化如水,交融无界。2023年夏天,艾米丽第一次随丈夫回到云南。当飞机缓缓降落,窗外那片与家乡亚利桑那州如出一辙的红土让她惊呼:“就像回到家一样。”后来,她以云南红土和罗旭美术馆的红砖建筑为灵感,创作出纸本水彩作品《红土海》,湿润的土红色在宣纸上层层晕染,形成古老的岩层肌理;八九尾游鱼静驻其间,宛如穿越了亿万年时光长河。
她笔下的鱼,是人类演化长河中的“另一个自己”。巧合的是,云南发现的凤姣昆明鱼化石,正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这位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毕业生,自2022年起痴迷于画鱼。她凭借艺术直觉捕捉的物种形象,不经意间竟暗合了人类与自然最深层的血脉联结。
艾米丽在昆明展览 现场讲解作品
“我相信鱼群之间自有它们的对话,也相信鱼儿能感知水的存在。”艾米丽这样诠释她的创作。一方面,她试图用作品消解隔阂,通过互相学习知识与技能,找到协作与融合的路径;另一方面,她希望探讨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唤醒人们对水、空气、文化与记忆这些无形却珍贵存在的感知。
展厅里,无数游鱼在宣纸、桑皮纸和传统卷轴间悠然浮现,绵延的画卷仿佛一条流淌的时光之河。《鱼在想》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这是艾米丽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集中呈现了她在日本、美国以及中国云南创作的系列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昆明完成的水彩作品,其晕染技法与白族扎染技艺浑然天成。有趣的是,在来到云南之前,这位艺术家从未想过,白族扎染会为她打开一扇全新的创作之门。
创新
千年技艺的现代转身
要论白族扎染的精髓,大理人最有发言权。2025年春天,第二次来到云南的艾米丽,专程拜访了一位深谙此道的艺术家——薛滔。
出生在大理洱海边的薛滔,长期从事创作、策展、教学等艺术专业工作。自2000年开始,他尝试在当代艺术领域进行中国本土化探索,作品被挪威、德国、瑞典等国的艺术机构及上海多家美术馆收藏。2016年,薛滔以扎染为媒,探索“材料与形式、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表达方式。
“小时候,扎染就是家里那些永远用不坏的桌布和沙发巾,仿佛它本该就在那里,永远不会消失。”薛滔回忆道。在他童年的记忆里,青白相间的扎染制品承载着大理人共同的生活印记。千年不息的下关风,吹过白族民居的照壁,也吹干了阿奶挂在窗前的棉布坯。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薛滔(左一)为艾米丽和同事介绍扎染技艺 薛滔供图
如今漫步在喜洲镇周城村,循着靛蓝染料特有的植物清香,随意推开一扇白族民居的大门,就能邂逅最地道的扎染制作场景。只见匠人们飞针走线,或缝或扎,巧妙地控制着染料的渗透范围。待布料经过阳光的洗礼,那些隐藏的花纹便渐次显现。
2025年4月,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扎染”已成为全国清明假期最受欢迎的十大非遗体验之一。在苍山洱海间,那些藏在白族老院子里的指尖技艺,正成为中外游客感知大理的独特方式。这一变化在近二十年间尤为显著:曾经只在家族内部传承的古老技艺,如今已成为大众接触地方文化的鲜活窗口。以扎染为代表的非遗技艺,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
传统扎染技艺能否有更多可能?如果说艾米丽的宣纸水彩是取其真意,那么,薛滔的扎染作品则在形意兼备的基础上,向现代生活方式更进一步。“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非物质文化遗憾’,站在创作角度,事物不被淘汰的关键在于‘被使用’,改变思路就能破除乏味。”薛滔介绍道,他遵循传统扎染的制作流程,从构成性与绘画性入手,用传统印染技法在布坯上描绘山水、星空、光影,原本只有图案的传统扎染制品,经他之手蜕变为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当代绘画。
2016年,薛滔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不仅是他的创作天地,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驿站——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像艾米丽这样的初学者,都能在这里感受扎染的魅力。
“技艺是解码文化的钥匙。”薛滔这样诠释,“通过双手的触碰,那些沉睡的文化基因会被重新唤醒。”在他眼中,白族扎染这样的非遗技艺,就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当人们亲手揉捏布料、调配染料时,古老的传统文化就从抽象变具象了。
长80米的宣纸装置作品,绘制灵感来源于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对话
两种文化的相遇相融
2024年,近400万旅居客驻足云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大理人”群体已壮大至近10万,其中艺术创作者就占了2万。艾米丽的跨文化故事仍在续写——这位曾两度奔赴大理的美国艺术家,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次云南之行,她甚至说服纽约的朋友一起来云南看看。
在这里,艾米丽、薛滔这样的创作者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他们跨越的不仅是时空的界限,更是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鸿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这样的跨界融合正在创造无限可能:历史与现实交织,过去与未来对话。
艾米丽始终记得初到大理的那个傍晚。与丈夫沿洱海骑行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波光粼粼处仿佛有大鱼游过。这让她顿悟:文化之于人类,恰如水之于鱼。不同的文化终将以各种形式相遇,那些流动的记忆终将交汇融合,就像水融于水,不分你我,不问来去。(春城晚报 记者 史子昊 孙琴霞 罗旭美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