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师:燃放人生的烟火——评诗集《鱼骨中大海荡漾》
发布时间:2025-04-30 10:08
信息来源:云南日报

在诗集《鱼骨中大海荡漾》自序里,胡兴尚写道,诗歌于他,是一种习惯。想起我曾在一次创作谈中也写过:写诗于我,如晨起时的咖啡,就是一个生活习惯。面朝诗歌的共同认知,以及从诗歌获得的精神启示效能,让我顺利进入此诗集的整体意识和精神向度中,并接近了诗人的内心。我读到了这本诗集向外所作的诠释,那就是:燃放人生的烟火。而这堆烟火,燃烧在他诗歌的日常性、真实性,以及亲情中。

做杂志编辑之前是教师,多年传道授业的经历,让胡兴尚的诗歌品质清澈而纯净,如云南的山水云烟,流淌着空间辽阔和地域多彩的特性。诗集《鱼骨中大海荡漾》,共有三辑,分别为:“鱼骨中”“大海”“荡漾”。奇妙的是,这三辑标题竟然就组合成了书名。三辑诗歌的特色各有些许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都凝聚了彩云之南的地域状态和人文空间,打造了诗人的思想根基、独立个性及精神气韵。全集作品透过文字表象,呈现了诗歌的多向度及空间构架,彰显着诗人的人生感怀、生命经验及云南山水对心境的抚慰和启迪。这些源于诗人日常生活和生命行程的诗句,自发地完整展示了诗集的作品格局。作为诗人,以近二十年的诗歌写作,验证了这句话,他的理想世界就是他的诗歌。

诗歌的日常性是《鱼骨中大海荡漾》的核心。其中,《空谷》《手中的云》《欢喜》《旧物收纳盒》《翻》等诗作,映射着日常、遇见、生存、亲情、境况等当下现状,各个层次分明的意象,是见证和实录的维护。诗集通过多视角的空间,还原出俗世的时间烙痕。诗歌的初始性和原发性,促使这些诗作涵盖了历史和文化成分。诗人在作品成集时,自然地遵循了内心的事物,把日常性与亘古的人类精神内涵,进行了时空结构及地方性知识的调配。如“江水矮下去的时候……便是散落人间的星辰”(《空谷》);“母亲埋在云边的土豆/喂不饱荒年的枯月亮”(《手中的云》),这些语言轻逸的风格,呈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话语策略,引发诗人视野里情感与境遇的共振,事与物经历的世界,转向现实并体现超越,使庸常的细小和触动,不流于浅薄。又如“有时候,看见外婆/躲在墙头炸开的石榴中/咧嘴笑,满口露珠//多想狠狠撞上去,怀着/飞蛾扑向烈焰时的欢喜”(《欢喜》),这份淡泊的日常,动用了悲痛参与的情愫,隐喻式词语的对撞,强化了具体场景。诗人擅长以平淡凸显深意,留白充盈。类似诗作,在集子中连续出现,又如“再不会回来的人/你收纳的,他们的气息/也是旧的,旧到/不愿随手丢在风中”(《旧物收纳盒》);“我们的父亲/有时是皮鞭下的黄牛”(《我们的父亲》)。诗作的表述中,诗人给予了文本与日常相对应的使命,以个体感受对常态下物象的介入,完美达成了抒情,从而使诗作有了饱满的生命揭示与现实思想。诗集《鱼骨中大海荡漾》,是凸显着云南地域文化和特定空间的诗歌,是诗人近二十年诗写的持守。

本诗集关注的日常,给生命的境况赋予了应有的高度。诗歌真实性的视角切入,在诗集里是有力量和重量的。三个辑子里分别涉及的《疗》《旧物收纳盒》《找房记》《阳台上的花》《空茫》等诗作,都如实反馈了苦痛、旧时光、记忆、当下、生存、困惑、欢喜、慈悲等时间里的状态与过程,并一同反馈了诗人的生命体验、悲悯襟怀以及个体情志。细微之下中呈现的象征性,输出了事物与自我的交融,建构了关联的能力。诗作中人与人的情感通过物性的实测,得到慰藉。诗人在寄居的云南高原上,用文字把自己的感悟、所遇、爱憎,真实地突出来处,明示了地域的气息、特征和细节,进而描摹了本诗集的文学地理学。

“我们守不住的岁月/大抵如此,河水暗涌”(《金汁河边》)、“南下的大象出没于玉米地……它们缩紧的肉身,关闭的骨架/支撑着,反复的不安和惶惑”(《等大象》),“岁月、河流、大象、玉米地”与“暗涌、骨架、惶惑”的词语组合,直面了现实轨道的斑痕,以写实烘托出的深意及意境,让诗歌进程得以有效控制。诗人的创作已十分成熟,他保持着恒定句法的书写,始终依附诗学本体的诗与真,铺展人们熟知的一个个表面景观,构成了自己精神场域的串联,最终凸显了诗作本身的求真意志力。如:“母亲住在山中,那里/春风更早,桃花更盛” (《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诗写到某个高度时,便是与自己作比照。诗人的诗作,首先是自己的,公开之后就属于了公众,读者会在相同或近似的意境中,找到心动的一刻。诗人自有的天赋及才华,在同时代的诗歌写作群体中也华丽绽放着。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认为:诗是经验。诗人在自己的经验里,向外茂盛出生命历程中的热情与世态。经验的表述转入文字意境后,生发了更多无限可能的语境。《鱼骨中大海荡羕》文本里的隐藏与显现,强烈的个性意识、现实描述与社会责任的融贯,伸展了真情实感下的艺术审美,扩大了诗歌宽阔的文化背景与外延。

胡兴尚的诗作,还趋向极目和触及灵魂的亲情。如“每次我们离开时,顺手拿走,多出来的部分/一些赐赠/一些来自亲人就要忍不住的疼”(《多出来》)。由时间向空间的转向,增强的是在场感的真切体验。“我们的父亲在慢慢变小/小成一个割伤大地的暗影……给我们再多的泪水/也填不满空阔的人间”(《我们的父亲》),这种直观世界的感性,激活了诗歌的发散思考。摒弃宏大叙事后,诗人眼里的人间日常和真实的小部分所隐含的复杂意象,被打开、被关注、被温暖。

《鱼骨中大海荡漾》里的诗歌,是云南地域、文学想象、个体意识共塑的形成,是俗世的境遇。诗集有月光的博大,有城市的鲜活,有市井的容纳,有人生的细碎,诗集的这些整体主旨,穿越了认知,说出了生命的热烈、寒凉及俗常。诗歌在没有凝练成诗句时,本体已在常态里,只是从来都在等待发现的到来。诗人的诗句表达个体感知后,个人真理就会在文字间出现。胡兴尚在诗集中塑造了他的精神原乡,完成了现象向精神层面的过渡。他人生的烟火,如诗歌,生生延绵。

作者简介

QQ20250506-100746

师师,本名师立新,女,彝族。中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作品散载《诗刊》《民族文学》《文艺报》《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星星﹒散文诗》等刊物,著有诗集《边地辞》;获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傅雷杯”全国文艺评论奖、第九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奖等文学奖项若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