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 | 与公浦先生共事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5-05-13 14:41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我始终相信记忆中不会熄灭的那些人和事,像火焰,永远燃烧着,温暖彼此的心灵。瞬间即永恒,那是属于美好的珍贵的记忆。——公浦

640 (4)

◆王公浦(1922—2024年)

笔名公浦。河北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云南省政协四、五、六届委员。1949年参军南下,行八千里到云南,历任二野4兵团13军文工团团员,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创作员,昆明市文联、云南省作协专业作家。1979年调昆明市文联,1989年离休。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苦聪人的春天》(合作),中篇小说《边疆巡逻兵》,短篇小说集《好丑你们说》,杂文集《边地草》《池畔草》,回忆录《十年一觉金花梦》。电影文学剧本《五朵金花》(合作)、《摩雅傣》(合作)、《金沙恋》《三七情缘》(合作)等,电视剧剧本《那满山的火把果》《石林遗梦》《壮家婚礼》《跨越》《雾圈》《日浴》(后三部合作)等十余部。影视剧集入选滇池文学丛书•第十辑《重拾银屏过眼花》,短篇小说《好丑你们说》获云南省1976—1979年小说创作一等奖,《游剑川石宝山记》获1982年省优秀作品奖,《金水河上》《战斗的秋收》均获昆明军区和西南大军区汇演奖。


2024年12月22日下午5时18分,我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那是著名作家、《五朵金花》剧作家公浦先生的儿子王从斌发来的:“我父亲王公浦先生于2024年12月20日20时30分不幸病逝,享年103岁。”2025年1月6日(星期一)上午10:00,王公浦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昆明市殡仪馆祥和厅(位于昆明市东郊跑马山)举行。《五朵金花》是云南乃至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的轰动效应家喻户晓,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云南文艺创作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云南涌现了《五朵金花》《阿诗玛》《小河淌水》《阿细跳月》等一大批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电影、文学、民歌和民间文艺作品。这是云南文艺事业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的一段华章。

640 (5)

《五朵金花》电影剧照

公浦,原名王公浦,是河北磁县人,汉族,1922年出生,是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他曾任云南省政协四、五、六届委员。1949年初,他参军南下,行程八千里到达云南。他先后在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云南省作协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79年,他调入昆明市文联,1989年离休。我与王老相识于2002年4月,那时正值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因电影《五朵金花》对大理的深远影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季康、公浦大理市“荣誉市民”称号。其间,受中共祥云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公浦到祥云进行采风创作。当时,我在报社担任记者,有幸被组织安排到文体局,与王老共同创作二十集电视连续剧《云南驿传奇》。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在当年10月完成了剧本的撰写。在创作过程中,王老每天都会和我们一起讨论剧本的立意、主题、构思和情节。然后,由我执笔,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按照王老的思路,在方格稿纸上写出7000多字,然后再交由他修改。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老不仅教我们创作电视剧,还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反复告诉我们:“既然热爱写作,就要用心去写。文章要反复修改,用词造句一定要找到最好的那一个。自己不满意的东西千万不要拿出去发表,即使你认识编辑。勉强发表了,对自己也没多大好处。如果还不满意,就放下来,等几天后再来看,再修改。”他告诉我们,他写的短篇小说,有的不满意,他一放就是一年甚至两年多,最后再来修改,一直到觉得满意了,才会交给编辑。

640 (6)

王公浦先生的日记一页 陈黎摄

我与王老曾一同前往水目山、天华山等地采风。在路上,我们自然讨论的是如何将剧本与云南驿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创作了一个名为了缘和尚的人物,主人公是云飞飞,一个智慧的女子。在天华山和水目山上,我们自然地合影留念。在水目山北岗塔林的一张合影背面,王老为我写下了寄语:“郁东,年轻的朋友,你是很有希望的。望你努力攀登文艺高峰,写出更好的作品。”落款时间是2002年5月30日。《云南驿传奇》完稿后,王老从昆明亲笔给我们写了两封长信。其中一封长达27页,他对剧本的结构、主题深化及情节打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2003年7月8日,我专程前往昆明拜访王老。他告诉我,年轻人写作不要急于求成,要多读、多写、多思考。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勤奋。2018年,大理市文联推出了作品特辑《云南驿传奇》。时任文联主席杨周伟的果敢决策,使得这部作品得以与读者见面。同年10月7日,大理市文联和祥云的作者们共同参加了首发座谈会。王老有两大特点:一是惊人的自控力。他也饮酒,

640 (7)

王公浦先生出版的部分文学作品 郁东摄

但定量仅为一杯,几十年从未过量。二是不抽烟,他知道烟草有百害而无一益。尽管“五朵金花”曾被人侵权注册为商标,但这与他本人不抽烟无关。王老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10点睡觉前泡热水澡。他说这样容易入眠,第二天精力充沛,做事头脑清醒。2018年10月9日,因为版权登记的事,我在王老家中征求他的意见。他签名赠书后,还询问了在祥云认识的几位同志的情况。我一一向他汇报,并收下了他要求转赠的著作。

“现在我老了,什么都不要了。你们去办吧!”王老的话音微弱,他的妻子张凤玉把耳朵贴近他的嘴,重复了他的话。在一张医院注射单上,他再次为我写下寄语:“郁东,你已取得初步的成就,望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公浦,2018、10、9”尽管只是一张巴掌大的白纸,他还是认真地盖上了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

640 (8)

王公浦先生全家福 陈黎翻拍

听到王老逝世的消息,我脑子里一片空白。直到2025年1月4日,我才开始收集整理一组我与王老交往的书信和照片,以此纪念先生谦虚、慈祥、务实、严谨的为人风范。在祥云期间,公浦深入飞龙公司进行采访。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了报告文学《祥云飞龙》和《锌的含量》两个版本。在祥云期间,公浦创作并发表了3篇散文:《漫话云南驿》《游水目山记》和《忆祥云三山》。在天峰山上,他品尝了民间待客的最高礼遇——特色鸡脚酒,并为天峰山留下墨宝一幅:“道教名山,天柱高峰”。

640 (9)

2002年5月30日,王公浦先生先生为天华山题字 郁东供图

1995年4月14日至16日,正值三月街民族节期间,公浦作为嘉宾参加了开幕式。之后,他乘坐杜鹃号游船游洱海,驱车重游蝴蝶泉、三塔、古城。关于《五朵金花》,他谦虚地说:“至于我,早在50年代就和大理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人说《五朵金花》提高了大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但我认为正是人杰地灵的大理和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成功的保证。当然,我们都不会忘记夏衍对大理的钟爱,是他首先提出要把大理的自然环境和绚丽多彩的白族歌舞搬上银幕。影片也是在夏公的及时关注和指导下才得以完成的。今年,夏公仙逝了。在谈到《五朵金花》时,我不能不默默地为夏公哀悼。所以,我认为不是我们的作品提高了大理的知名度,而是大理白族人民对它经久不衰的厚爱,才使得它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他的情怀和风范,博大宽广,无所不容。一个作家的胸襟决定了作品的容量和高度。在中国当今文坛,百岁老人如凤毛麟角,公浦无疑是云南文坛的传奇。“养生术语”中的“仁者寿”,这三个字是德者之语。《礼记•中庸》引孔子言:“故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即德者寿。这意味着道德崇高、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

《五朵金花》不朽,德者公浦千古!(文 供图//郁东)

640 (10)

2003年7月8日,郁东前往昆明月牙塘小区拜访作家、《五朵金花》剧作者王公浦和诗人、诗评家米思及 郁东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