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引发行业深思: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博物馆应当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社会角色?
18日,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棕皮营村内的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正式开放,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旧居以“活化历史”为理念,将梁林夫妇的生活场景、学术成果打造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续文脉
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是1938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昆明时,亲手设计并参与建造的自用住宅,也是两位建筑大师一生中唯一自建的居所。2025年,在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昆明市盘龙区文物管理所的指导下,璞玉书店正式启动“梁林旧居”保护运营项目。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始终秉持着三重使命:历史的守护者、文化创新的推动者、共建未来的参与者。其保护实践充分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完整保留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功能活化、业态创新和空间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让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与传承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日前,北京舞蹈学院原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走进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以“活化历史空间”为核心,通过即兴表演、主创分享与观众互动,将舞剧创作与旧居文脉深度交织,重现梁林夫妇治学护遗的精神图景。
4月26日,作家萧易携新书《漫长的调查》到访旧居,分享他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考察路线的田野调查,与观众共同感受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脆弱与韧性。80余年前,梁思成、林徽因在此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为建筑保护呕心沥血,而今,这里再度成为新一代研究者对话历史的场域。
焕新颜
漫步在棕皮营村的小径间,一座古朴院落蓦然映入眼帘——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静默伫立,仿佛时光在此凝固。这座由建筑大师亲手设计的宅院,融合了云南传统民居的精髓:条石筑基,土坯垒墙,木构架梁,青瓦覆顶。最具特色的麟尾屋脊在蓝天映衬下划出优雅的弧线。院落布局精巧,三间正房坐西朝东,与附属用房相对而立,中间以一条幽静的甬道相隔,自成一方静谧天地。院内绿树成荫,繁花点缀,处处流露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从客厅的壁炉到屋旁的菜畦,从烟囱上的瓦盆到檐下的光影,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两位建筑大师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意趣,让人不禁驻足品味。
1939年至1940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曾在这座宅院中度过了一段虽短暂却充实的时光。时过境迁,昔日周边的田园景致早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两位大师在昆明的诸多生活印记也几近湮没。令人欣慰的是,这座旧居却在城中村的变迁中得以完整保存,犹如一颗遗珠,静静诉说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从抗战时期的学术庇护所,到如今的城市文化地标,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与时代的每一次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
预约方式:关注“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微信公众号,在服务栏找到“参观预约”,完成报名。
地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昆明盘龙区龙泉街道北京路辅路与宝云路交叉口南180米)。
出行:驾车可先导航前往“小苹果幼儿园”,然后步行约200米即达;或者乘地铁2号线到“龙头街站”下车,步行约900米到达。(春城晚报 记者赵荣荣 张田睿 文 王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