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木府始建于元朝时期,是丽江土司的官邸,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成就了其有形的建筑风格和无形的文化底蕴,著名的土司有木泰、木公、木高、木增等。木府作为丽江重要的文化地标,不仅是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符号,更是丽江地区的人文精神象征,其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丽江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注脚。
木府高度的国家认同,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典范。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历史的长河里,木府在地方治理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滇略》中记载:“丽江木氏土官于诸土酋中,传世最远,自唐贞观以来,谱系历历可考。”木氏家族有着永世不得背离中央的祖训,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地站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立场上,“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滇南籍为屏藩”。木府悬挂的“诚心报国”牌匾,彰显了木府对中央王朝的忠诚与担当。元朝时期,木氏家族阿琮阿良获得忽必烈的赏识,被授以“茶罕章官民官”。明朝时期,朱元璋在《皇明恩纶录》中褒奖丽江土官阿得“率众先归,为夷风望”并“令尔木姓”。《木氏宦谱》中详细记录了木氏土司及其统辖民族和中央历朝历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描述了木氏家族的军队与明军东征西讨、屡建战功。土司木泰著诗云:“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土司木公著诗云:“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山河。”土司木高著诗云:“官拜五朝扶圣主,世局三甸守规恢。”土司木增著诗云:“树绩鹰扬经略在,须臾饮至慰枫宸。”均表达了边陲土司的拳拳报国之心,留下了“江南有李香君,丽江有木增”的爱国美名,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印记。
木府展现的开放思想,是丽江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的历史渊源。丽江地处滇、川、藏交界区,西北方向是金沙江和澜沧江上游,纳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怒族等多民族长期杂居。木府在地方治理思路上开明、开放、包容。改土归流前,丽江古城没有城门,就像木氏土司开放的文化胸襟不设藩篱。木氏土司全盘吸收中原文明,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本土文化、多民族文化、马帮文化、吐蕃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丽江在木氏土司的带领下,加强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开屯田、设驿站、修水利,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动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朝晚期的木府是其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木府建筑形制所展现的中原建筑艺术,透露了木氏对中原文化的尊崇与热爱,徐霞客曾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称赞木府。《明史》记述:“云南诸土官,知史书好守礼义,以丽江木氏为首,诚非虚美也。”木氏家族勤奋学习,对吟诗作赋情有独钟。木氏作家有不少作品被选入《明诗别裁集》《滇南诗略》等,木府土司木增一生著有1000多首诗文,《四库全书》中也有收集他的文集存目,木氏土司的诗文被评价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等,这些都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硕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府治理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东巴经《创世纪》中将藏族、白族和纳西族描述为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形神兼备阐述了三个民族血脉相连、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历史渊源。丽江古城曾是茶马古道上的大码头,马帮第一站到达古城集镇,把外面的东西带进来,也把古城的东西带出去,汇集了四面八方而来的新奇事物,也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平台。木氏土司深知,只有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在丽江古城,饮食、节庆、建筑物、习俗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例如,木府的建筑风格上,主体结构仿照了紫禁城,但在细节上,又保留了纳西族原有的习惯和风格,吸收了白族、藏族等民族文化因素。又如,纳西的古乐,原本是汉族的,后来融入纳西族的生活中,加入自身的生活节奏、文艺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演变成了纳西族的古乐文化,成就了今天享誉中外的艺术精品。再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丽江古城早饭有喝酥油茶的习惯,渗透了藏族的生活习惯。还如,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家姓逐步融入丽江纳西族,周、吕、熊、郭等姓氏的人自明代搬迁至丽江居住,会说纳西语,后期逐步演变为丽江古城重要的纳西族姓氏,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丽江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丽江例证。
(金永梦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