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引发昆明文艺工作者热烈反响(六)
发布时间:2025-07-28 09:37
信息来源:春城文艺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在广大电影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为学习贯彻好回信精神,在昆明市文联的组织下,昆明市各文艺家协会迅速传达学习回信精神,认真领会其中内涵,并对未来开展文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目标。现将昆明市各文艺家协会代表在学习回信精神中所收获的心得体会进行展示分享,以供昆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交流。

马卓思彤

昆明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老前辈的回信,心头那团火始终烧得滚烫。字里行间的关怀与期望,是暖流淌过心田,更是重锤擂响征途,让人在感动里生出万丈豪情。

“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耳畔回响时,我正乘动车赶往慰问站点。膝盖上摊开的脚本还带着余温,那是采访太原车务段司机孟师傅时,匆匆记下的他坚持公益二十多年的片段。车窗外钢轨延伸向远方,脚下的震颤与心跳共振,像心脏一样敲打着节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文艺工作者,其实就是“国家动脉”上的听诊器,要听见每一声为人民而跳动的脉搏,并且把他听进魂里,写进笔下,挂在嘴边。

一、 把“人民”写进辙口,让文艺长在人民中

六岁初学快板时,一位老先生曾教导“快板不是嘴快,是心快”。年幼的我似懂非懂,但一坚持就是20年。直到一次慰问演出在台侧,一位一线铁路职工激动地对我说:“你说的就是我们的事!从来没有离演员这么近,可以和你握个手吗?”握住他的手时,看到他眼角噙满的泪水,我才真正领悟:“板”是心跳的节奏,“快”是热泪的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嘱托,于我而言就是不惧路途坎坷,坚持扎根一线。我们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舞台,大地为台,山水为幕;场地也不必平坦,容身而立足矣。我会把那些带着柴油味的词句都揉进竹板里。汛期抢险,我在抢修铁轨旁唱《爱在落坡岭》;在高原群山之上,我唱《川藏精神聚动力》;回到老人孩子们身边,我唱《三打白骨精》……“文化列车”、“列车春晚”、“文艺志愿服务”,当落笔记录下这些足迹,我才知道,把人民放在心上,我从不是空谈。我们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让文艺深深扎根在人民之中。

二、 以“我”声融入洪流,让传统萌发新芽

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身为传统艺术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我始终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唱词里藏着老辈艺人的呼吸,身段中带着百年传承的筋骨。但同时,也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叩击创新之门:把都市生活写进唱词,用多媒体光影映衬身段,让古老艺术与当下对话。这份坚守与求索,让女性曲艺演员的舞台光芒愈发独特:既有传统滋养出的柔韧底蕴,又有突破桎梏的铿锵力量。

田华老师说“艺术是接力跑”。所谓接力,从不是简单的技艺传递,而是把那份对艺术的笃定,那份深入骨髓的信仰,像护住一簇跳动的火种那样,郑重地从一双掌心,托到另一双掌心。言传身教间,老一辈艺术家已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我们只需尽全力稳稳地跑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发令枪,我将以竹板为木桨,信仰为风帆,驶向人民深处。“人民铁路为人民”,人民文艺亦如此。下一站,仍是人民。

罗跃斌

昆明市音乐艺术协会副主席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其核心要义在于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深扎根人民之中,守正创新,并执着追求德艺双馨的崇高境界,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更是每一位文艺从业者都应践行的通用准则。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我始终坚信声乐是表达人民心声的载体,渴望用歌声传递百姓最真挚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期盼;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在课堂上倡导学生深耕传统文化、向传统汲取养分,唯有深入传统的沃土才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今后的教学与实践中,我将引导学生并与之共同扎根人民、深耕传统,在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进步。

吕丽

昆明网络文学协会会员

认真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我内心深受触动。这份殷切期望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之路。虽然我们书写的是虚拟世界的故事,但字里行间都跳动着现实的温度。这些年,我总爱在深夜的咖啡馆里观察外卖小哥的奔波身影,在地铁里捕捉打工人的疲惫与坚持。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就像老电影里的经典画面,总能戳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讴歌时代精神”,我理解这就是要我们把笔尖对准真实的生活。从快递员的汗水到创业者的心酸,从留守儿童的期盼到老人的孤独,这些都该成为文字里的光。未来我会更用心地打磨作品,让每个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让读者在虚拟世界里也能找到现实的共鸣。毕竟,文艺的根扎在泥土里,只有沾满人间烟火气的文字,才能真正温暖人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艺术家的回信,我也对自身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方向。首先,要向前辈学习,坚守艺术理想,在创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思想、知识、文化和艺术训练,秉持对网文创作的敬畏与赤诚,下苦功夫提升写作水平。其次,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以及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质的作品赢得读者尊重。最后,以新时代发展为背景,更要扎根云南这片沃土,从多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将本土的人文精神、时代风貌融入作品里。多关注现实中的奋斗故事,让作品既有地域特色,又能折射时代光芒,成为读者读懂云南、感受时代温度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化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