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云南昆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与文艺名家宣讲活动,于昆明市五华区金鼎科技园18号平台B座多媒体厅同步举行。本次活动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艺两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议题,其中文艺名家宣讲环节以“潜心创作担使命、立心铸魂树行风”为主题,旨在通过文艺领域权威专家的实践分享与理论阐释,为文艺工作者明晰责任担当、净化行业风气提供方向指引,同时深化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使命认知,彰显艺术作品凝聚精神力量的核心价值。活动由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缪开和主持,特邀两位文艺领域资深专家开展宣讲:其一为全国政协委员、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王勇;其二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演员王丽达。两位专家分别从艺术创作实践与声乐表演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分享,形成了兼具专业性、实践性与思想性的宣讲体系。
王勇院长宣讲:以“五个一”艺术实践阐释文艺使命与担当
王勇院长以《我的五个一——一个人、一座碑、一艘船、一本日记、一封信》为宣讲主题,依托自身丰富的艺术创作经历与对文艺事业的深度思考,通过五部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创作逻辑与精神内核,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其宣讲以具体作品为载体,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命题、民族精神、人民情怀紧密结合,构建起兼具实践指导性与理论深度的论述框架。
作品创作逻辑与精神内涵解析
1.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真实经历为创作蓝本,聚焦其科研道路中的平凡日常与坚守,挖掘“平凡中的伟大”。作品以个体对科研梦想的执着追求,诠释了“工匠精神”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为文艺创作如何塑造新时代榜样人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2. 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标志性红色文化建筑为核心意象,借助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戏曲载体,展现纪念碑雕刻背后承载的人民故事。作品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红色文化符号深度融合,以艺术化表达重构历史记忆,凸显“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的功能。
3. 歌剧《红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以“红船”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符号为线索,运用歌剧的宏大叙事手法,将“红船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作品使“红船”成为承载民族力量、指引发展方向的精神图腾,实现了文艺创作与国家叙事、民族史诗的有机融合。
4. 民族歌剧《天使日记》:创作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疫情中“白衣天使”逆行抗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以“日记”这一私人化叙事载体展开创作。通过“日记”的细腻视角,作品展现生死考验下的人性光辉与“生命时速”中的奉献精神,以艺术情感引发社会共情,传递了对抗疫工作者的赞美与敬意。
5. 民族歌剧《乔批》:以“一封信(‘乔批’)”辗转于多人之手的情节为核心,聚焦近代华工华侨的生存境遇。作品通过对“信”这一意象的艺术化锤炼,展现华工华侨的悲惨命运与“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与传承的文化根基,为文艺创作挖掘近代民族记忆提供了思路。王勇院长的宣讲以“五个一”为脉络,将不同题材、不同艺术载体的创作实践串联成有机整体,不仅清晰呈现了文艺作品从现实素材到艺术表达的转化逻辑,更提炼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核心使命——立足时代、扎根人民、传承文化、凝聚精神,为在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关于创作价值与方向的深刻启示。
王丽达教授宣讲:以声乐艺术实践探索成长路径与文化传承
王丽达教授立足声乐艺术专业领域,以《在歌剧舞台上的成长》为核心议题,系统分享了自身在歌剧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实践探索与深层感悟。其宣讲聚焦艺术实践与角色塑造的内在逻辑,结合具体舞台经验阐释艺术成长规律,同时强调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兼具实践指导性与价值引领性的内容体系。
艺术实践与角色塑造的核心逻辑
王丽达教授以三部代表性歌剧作品中的角色塑造经历为切入点,展现了声乐演员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专业深耕:
1. 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海棠”:成功塑造“海棠”这一英雄母亲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角色情感内核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读,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凸显了声乐表演中“情感共鸣”对角色塑造的重要性。
2. 歌剧《扶贫路上》中的黄文秀: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将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融入声乐表演,实现了艺术表达与现实原型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扎根现实”对艺术真实性的支撑作用。
3. 歌剧《英雄》中的缪伯英:刻画中国共产党首位女党员缪伯英的革命形象,凭借对历史人物精神特质的精准把握,让红色经典人物在舞台上生动再现,彰显了“历史认知”对红色题材表演的核心价值。 王丽达教授指出,艺术成就的取得源于长期对声乐技艺的打磨与对创作的坚守,而核心在于对角色的“深度咀嚼”——通过演员的专业表演,实现与角色所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及事件语境的“水乳交融”,最终达成艺术形象与精神内涵的双重塑造。
王丽达教授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应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使命,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以实践经验助力艺术人才培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宣讲以“声情并茂”的表达传递出深厚的艺术情怀,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不仅展现了声乐艺术在角色塑造、情感传递中的独特魅力,更凸显了艺术表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与王勇院长的宣讲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深化了“传递艺术力量”的活动主题。
宣讲活动对昆明文艺发展的启示
本次中国文联文艺名家宣讲活动,立足“文艺两新”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昆明文艺事业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多维度启示,具体可从创作、人才、文化传承与“文艺两新”培育四个层面展开:
(一)创作层面:立足本土现实,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文艺精品 王勇院长以“真实素材”为核心的创作逻辑,启示昆明文艺工作者应深度挖掘本土资源:一方面,聚焦昆明乃至云南的历史记忆(如西南联大精神、滇越铁路历史、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等),以艺术化手法重构地域历史叙事;另一方面,关注本土现实议题(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多民族融合等),将“昆明故事”融入时代命题,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避免创作脱离本土土壤的“悬浮化”问题。
(二)人才层面:构建“实践+教育”双轨培养模式,夯实人才根基 王丽达教授强调的“艺术实践与教育传承结合”,为昆明文艺人才培育提供了清晰路径。昆明可依托“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搭建“名家导师制”平台,邀请国内文艺名家与本土青年创作者、表演者结对,以实践项目(如联合创作、舞台演出)带动人才成长;同时,推动本地高校、艺术院校与文艺团体合作,开设“实践型”课程,将舞台经验、创作技巧转化为教学资源,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人才培养困境,为昆明文艺事业储备青年力量。
(三)文化传承层面: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激活本土文化生命力 王勇院长《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传统戏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实践,以及王丽达教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倡导,启示昆明应聚焦多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以现代艺术手法重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如将白剧、傣剧与歌剧、舞剧结合,对彝族民歌、纳西古乐进行现代化改编);另一方面,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如团结互助、敬畏自然等),与新时代价值观结合,让本土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式保存”走向“活态化传承”,增强昆明文艺的文化辨识度。
(四)“文艺两新”培育层面:搭建平台、明确导向,激发行业活力 本次活动以“推动‘文艺两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为昆明“文艺两新”(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培育提供了方向:其一,依托实践基地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推动“文艺两新”与政府、企业、媒体合作,解决创作资金、展示渠道等现实难题;其二,以“潜心创作担使命、立心铸魂树行风”为导向,通过定期培训、主题创作等活动,引导“文艺两新”树立正确的创作观,避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艺术价值,推动昆明文艺行业形成“守正创新、追求精品”的良好风气。 综上,本次宣讲活动不仅为昆明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与实践的方法论指导,更从战略层面为昆明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以“扎根本土、聚焦时代、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为核心,推动昆明文艺从“地域发展”走向“全国视野”,真正实现艺术力量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作者:傅海燕,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