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秋,尘封多年的滇剧经典《瘦马御史》在昆明剧院舞台上再度亮相,引发戏剧界与观众的热议。这部滇剧代表作自1998年问世以来,凭借其深刻的廉政主题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曾荣获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等多项大奖,在云南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复排作为云南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经过主创团队多年筹备与精心打磨,于9月11日至13日连演三场,反响热烈。不仅为滇剧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再添新章,也为新时代的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一次生动注解。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廉政戏,《瘦马御史》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的生命力、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是本次复排最引人关注之处。
滇剧《瘦马御史》的故事取材于清乾隆年间钱沣(号南园)治理贪腐的史实。身为云南籍的监察御史,钱南园在剧中临危受命,远赴山东查办军机大臣和珅及山东巡抚国泰勾结贪污国库一案。他背井离乡、别母上路,一骑瘦马斗权奸,在重重险阻中坚定秉持清正廉明的初心,最终将巨贪绳之以法。历史上,钱沣以两袖清风著称,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其廉吏形象深植云南民间记忆。《瘦马御史》通过舞台艺术重现了这一传奇,将封建时代的廉政故事转化为当代观众可感可叹的精神图景。剧中描绘的官场腐败、权臣擅权等现象,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人深省,而其中蕴含的反腐倡廉精神,在现实语境中同样具有强烈共鸣。当今社会大力倡导清廉政治与公正执法,这出戏以古鉴今,通过钱南园与贪腐势力的正邪较量,折射出廉洁价值跨越时空的永恒意义。演出现场有观众感叹,这不仅是一出历史戏,更宛如一堂令人警醒的廉政教育课。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舞台上传来的警钟之声,既是两百多年前清官铁骨的回响,也是当下肃贪倡廉时代强音的文化映照。
作为一出现代整理改编的传统戏,《瘦马御史》的剧情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全剧由多个经典场次串联而成,从开场的“法场救友”到高潮处的“生死抉择”,再到尾声“水落石出”,环环相扣又起伏跌宕。故事伊始,钱南园在刑场上力救受诬的同僚浦霖,奠定了人物舍生取义、扶危济困的基调;接着“惜别慈母”一场,刻画了主人公远赴前线前与老母诀别的真挚亲情,在家国大义之外添上一笔温情的人性光彩。随着钱南园踏上查案征途,剧情逐步转入悬念迭起的调查线:他在“盘查库银”中抽丝剥茧,在“微服私访”里乔装深入民间访真相,一系列阴谋诡计与智斗交织,把观众带入层层谜团之中。而贯穿始终的次要线索——“瘦马情缘”——为严肃的反腐故事融入了一抹含蓄的情感色彩。浦霖之妹莲心一路追随,倾慕于钱南园的人格魅力,向他讨要一幅“瘦马图”作为信物。这条含而不露的感情线索,不仅成为钱南园内心世界的投射,也在关键时刻与主线交汇:莲心与忠义之士李氏协助钱南园闯过生死难关,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剧作在结构上将廉政主线、兄弟情义、儿女私情与家国情怀交织融合,相互映衬,塑造出丰满的戏剧张力。特别是浦霖这个人物,从被救拔到受诱变节,最终羞愧自尽,其悲剧弧光为剧情增添了复杂性和深度。这样的设计使整出戏既有古装探案的紧张刺激,又不乏人情冷暖的细腻刻画。尽管最终大反派和珅侥幸逃脱惩治,但国泰、于易简等贪官伏法,正义终得伸张。这一结局透出几分历史的无奈,却又以钱南园挥毫赠出“瘦马图”,与莲心同赴京城复命,为全剧画下悲壮的休止符。总体而言,《瘦马御史》复排版在剧情剪裁和结构编排上较好地平衡了传统戏曲的程式特色与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既保留了经典折子的精华场面,又以流畅的叙事推进吸引观众,将一段清官传奇演绎得脉络清晰而高潮迭起。
此次复排由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执导,他大胆采用“传统滇剧声腔+现代话剧导表手法”的融合策略,使舞台呈现既有旧曲新腔的韵味,又具当代审美的新意。在舞台调度上,导演着力营造沉浸式的戏剧氛围:舞台设计借鉴了传统庭院式戏楼的概念,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清代的市井和官衙之中。舞美布景遵循写意化原则,以简练的装置和投影突显场景意境。例如,仅凭几案、一方酒招便勾勒出“醉八仙”酒馆的喧闹市井,巨大的石狮雕像背景则象征朝堂威严,烘托出肃穆紧张的查案环境。
灯光与多媒体技术的巧妙配合,使时空转换更加流畅:银库亏空、法场惊变等情节通过舞台光影的变幻与字幕投影的提示,自然衔接过渡,不断推进剧情。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元素的运用分寸恰当,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服务于叙事需要——例如在钱南园与母亲诀别时,背景缓缓浮现的一段书法家训强化了离别场景的情感张力,使观众体会人物内心。朱福导演在保持滇剧程式化表演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话剧式的生活化细节处理:演员在一些对手戏中节奏更趋生活化,情感表达真实细腻,让观众更易共情。这种导演手法让传统滇剧跳出博物馆式的程式桎梏,焕发出新的活力。整场演出节奏明快,各场次衔接自然,既有古典戏曲的程式美感,又具现代舞台的视觉冲击力,成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瘦马御史》聚集了昆明滇剧界优秀演员阵容,各主要角色的塑造鲜明立体,表演可圈可点。主演杨明饰演钱南园,一身青袍、瘦马相随,举手投足尽显清官风骨。他的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回婉转:无论是法场阻刑时慷慨激愤的怒调,还是面见慈母时深情绵长的慢板,都做到了字正腔圆、荡气回肠。杨明深厚的功底更使人物形神兼备:舞台上,他时而以铿锵有力的念白痛斥贪墨,时而以细腻含蓄的身段传递内心情感,将钱南园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与身处险境时内心的波澜演绎得入木三分。观众随着他的表演或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多段唱腔都赢得满堂彩,可见这一角色感染力非凡。
与之相对,浦霖这一复杂角色也被演员拿捏得恰到好处:前半段他作为钱南园的挚友同袍,忠勇有加;后半段在威逼利诱下心理失守、走向背叛,表演者通过细微的神情变化和渐趋沉重的唱腔节奏,将浦霖从正直到怯懦的蜕变过程展现得层次分明,令人扼腕。饰演反派和珅、国泰、于易简的几位演员则唱做俱佳,把贪官的骄横跋扈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最终败露时,这些角色惊恐失措、恼羞成怒的神态,经由夸张传神的戏曲程式传递出来,令观众无不切齿痛恨。女性角色莲心的扮演者扮相秀丽,嗓音清亮——她的唱段融入了闺门旦的婉约韵味,又赋予人物以坚毅果敢的一面:当莲心苦求瘦马图、倾吐情愫时,柔肠百转的唱腔将角色的痴情演绎得细腻感人;而在协助破案的关键场景,她眼神坚定、身段利落,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
值得肯定的是,全剧配演阵容整齐划一:从钱母的慈爱端庄,到仆人阿长的憨厚机敏,每个次要角色都处理得真实生动,为整台戏增色不少。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与高度投入的表演状态,充分展示了滇剧表演艺术的深厚底蕴,也让台下观众沉浸于剧情和人物之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瘦马御史》此次复排的意义,不止在于重现一出经典,更在于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对接的新路径。主创团队秉持“传承经典、适配当下”的理念,在复排过程中力求守正创新:既尊重滇剧原有的艺术规制,又根据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进行了巧妙调整。通过这些探索,《瘦马御史》作为一部地方戏,不但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光彩,反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从主题层面看,将清代廉政故事搬上当代舞台,本身就契合现实社会对清廉价值的呼唤,以艺术形式参与了时代对话;从艺术层面看,该剧大胆运用了多媒体布景、跨界导演等新元素,却不失滇剧本体神韵,为传统戏曲融入现代审美提供了宝贵经验。观众在观看这出台上古今对话的剧目时,既能领略传统滇剧的唱念之美、程式之美,也能感受到现代舞台艺术带来的感官冲击力和叙事节奏。这种“双向赋能”证明:只要用心耕耘,传统戏曲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吸引当代观众,延续其生命力。
在云南戏曲传承发展中,《瘦马御史》复排树立了一个范例——它既是对滇剧丰富遗产的传承,也是对地方戏曲现代化的一次积极尝试。随着更多类似探索实践的涌现,滇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必将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并不断吸纳更多观众,拓展文化空间。
作者:李念章,云南开放大学教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