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访丨吴然:文学自有生命力,它的生命高于作者的生命
发布时间:2025-10-20 17:02
信息来源:昆明五华发布

024b71b8-e8a7-48c0-9e69-381ebec34104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清晨,学校传来琅琅书声。孩子们所朗读的,正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然的作品,也是他入选语文教材的其一作品——《大青树下的小学》。

自从事儿童文学写作至今,吴然已有30余篇作品入选不同地区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作品入选教材较多的当代作家之一。在《春城晚报》担任编辑期间,吴然带领创办了全国第二个儿童文学副刊“小桔灯”,为云南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基铺路。

如今,80岁的吴然依旧静坐书桌前创作新作,笔尖在微微发黄的纸张上快速地旋转跳跃。此时,距离他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的发表,已过去了52个年头。

清晨,80岁的吴然依旧静坐书桌前创作新作,笔尖在微微发黄的纸张上快速地旋转跳跃。此时,距离他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的发表,已过去了52个年头。截至目前,吴然已有30余篇作品入选不同地区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作品入选教材较多的当代作家之一。

文学是人生里的“一束光”

605a0707-262c-47b5-8485-132a5e0b95af

1945年,吴然出生于云南宣威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回忆起童年,吴然依旧记得晚上同大人们围坐火塘边,伴着烤茶罐里飘出的茶香,听大人们“摆古”的时光。这是让儿时的吴然感到最快乐的时刻,大人们口中那些新奇神秘的民间故事,也成为他人生中最早的文学课。

年少时,吴然总与田间山林为伴,放牛、割草、砍柴……虽然生活艰辛,但家里依然坚持让他上学。1953年,八岁的吴然背上了母亲亲手缝制的书包,走进了村小学堂。十岁那年,因突患肺病,吴然来到昆明同父亲一起生活。十三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吴然又一次随父迁至大理,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

一次次面对陌生的环境,年少的吴然对周围的一切也变得敏感起来。“云南就是一片丰厚的创作沃土,那时的高山云海、水波溪流、花鸟鱼虫,都变成了一颗颗创作的种子,静静地埋藏于我的心中。”吴然回忆道。

1964年,高中毕业的吴然回到宣威,恰逢宣威电厂扩建,吴然便留了下来,成为了一名混凝土工。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后,吴然总喜欢通过书籍来慰藉心灵。他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郭风所著的散文诗集《英雄与花朵》。至今,他依旧对书本中诗意的表达和灵动的笔触记忆犹新,他说,郭风就是自己走上儿童文学道路的“引路人”。

在成家后,吴然的女儿也喜欢听父亲讲故事,两代人的童年悄然重叠。于是,他向朋友借了一本《古希腊神话》,由于可借阅的时间短暂,吴然便和妻子用手抄的方式把其中的精彩的内容手抄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女儿。“也就是在为女儿手抄《古希腊神话》的过程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为孩子们写作。”说到这里,吴然喜笑颜开。

一名工人的“文学梦”

deee2810-d6ba-46e6-829a-bdfb30da3e80

在有了为孩子们写作的想法之后,吴然随即提笔,尝试用自然朴素的写作风格,为儿童群体写了一篇篇散文。终有一天,他鼓足勇气将自己习作的《海花》投稿到《云南日报》。令吴然出乎意料的是,这篇习作很快就发表在了作家张昆华主持的《云南日报》副刊上。在标题“海花”的后面,编辑标注了“儿童文学”四个字。“从那时开始,这四个字就同我结下不解之缘。”吴然说。

《海花》的发表让吴然得到了昆明供电局的关注,1975年,吴然被调动到昆明供电局的输电所工作。吴然并不擅长输电所的检修和查询高压输电线的技术工作,每次外出,他便负责团队的后勤工作,余下的时间,就坐在树荫下读书。“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书,给了我很多精神的滋养和向上的力量。”谈起阅读,如今的吴然眼中依旧充满向往。就这样,吴然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阅读和写作,越来越多的作品得以发表,也为他的人生开辟了新的篇章。

1979年,吴然被借调到云南日报,参加《春城晚报》的创刊筹备工作。创刊筹备结束后,吴然便正式调入云南日报,在《春城晚报》担任副刊“大观”的责任编辑。

“基于对儿童文学的热爱,我尝试在报刊中增加儿童文学的内容。”吴然回忆道。不久后,吴然在副刊“大观”中新增了“儿童之页”,这也是后来对云南儿童文学影响颇深的“小桔灯”的前身。

一盏点亮云南儿童文学的“小桔灯”

dfba3116-f229-4d27-a0bf-5600396f6234

走进吴然的书房,书柜里整齐陈列着数百册书籍。吴然十分轻柔地从书柜中取出一摞信件,找出了多年前冰心为“儿童之页”亲笔题字的“小桔灯”刊名手稿及书信。这一摞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信件,虽已微微泛黄,但纸张墨迹仍如初写时齐整清隽。

多年以前,吴然在编辑《春城晚报》副刊“儿童之页”之际,突然有了向冰心约稿的念头。于是,他通过北京一位与冰心相熟的朋友,给冰心寄去了约稿信。不久后,一篇题为《忆昆明:寄昆明的小读者》的冰心亲笔,便寄到了吴然手中。

486fe37f-56b7-47f1-9d36-affac1ca4651

“冰心老人与昆明的缘分,始于曾经烽火连天的西南联大岁月。而因儿童文学的纽带,让这份情缘愈发绵长了!”提到冰心,吴然难掩激动之情。

8a3e342c-cd3f-443e-ad2e-e49c2c20e06e

1985年,吴然向《春城晚报》编委会提议,用冰心的儿童文学名篇《小桔灯》文章名作为“儿童之页”的刊名。在得到认可后,吴然随即给冰心写信,请她为刊名题字。吴然很快收到了冰心的回信,信中,冰心横竖各写了“小桔灯”三个字作为刊名,《春城晚报》副刊“小桔灯”由此诞生。

“当时只有《北京晚报》有儿童文学副刊‘小苗’,全国第二个儿童文学副刊就是我们所创办的‘小桔灯’!”吴然笑着介绍。此后,“小桔灯”上时常出现冰心、郭风、汪曾祺、蒋子龙等来自全国文学作家的作品,这个问世不久的儿童文学刊物,也俘获了越来越多小读者的心。

扎根云南热土的“种梦人”

1985年,吴然去到了云南边境线周边的很多村寨采风。在弄岛镇一户傣族人家借宿时,竹楼里的歌舞谈笑、热情淳朴的傣族村民,也让吴然深深记住了那片土地上的温情。“云南这一片土地是独具风韵的,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都无可替代的。”吴然说。那一次在边疆的采访经历,也被吴然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当中。“后来,苍山洱海的月光、边境学校的琅琅书声……都通过笔尖,变成了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吴然笑着说。

“我常在云南边疆采访。走在国境线上,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我由此想到我们的儿童散文是否应该具有浓郁的乡情!是否应该用包含乡情的作品帮助孩子认识美或让孩子知道家乡暂时的贫穷落后激发他们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好生活的远大志向?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吴然曾在《儿童文学札记》中这样写道。

多年来,吴然深耕云南儿童文学创作,作品始终围绕云南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为了寻找创作素材,他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也深入了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将少数民族的古老歌谣、山野间的草木芬芳,化作滋养童心的甘露。正如他所说:“我从未脱离云南题材创作过任何一部作品,希望自己能一直把脚印印在这片土地上!”

d18cdd89-24b7-4d6e-8e59-e24205165f93

自从事儿童文学写作至今,吴然已有30余篇作品入选不同地区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作品入选教材较多的当代作家之一。此外,他多次荣获了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王中文化奖等多个奖项,成为改变和引领云南儿童文学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闲暇之余,吴然总会取出入选自己作品的语文课本,纸页翻动间,欣慰的笑意悄然爬上眉梢。

c3a38145-4ee1-465c-a8e8-96b345613c04

他说:“文学的生命力比人的生命力更重要,希望我能继续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通过文学作品走进云南、了解云南,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