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韩卫贤:敬畏历史 记录历史——读张庆国《绿色的火焰》
发布时间:2025-10-23 17:18
信息来源:掌上曲靖

4a256b25-f35b-4731-a6fe-8d4230b952bf

从作品内容来看,《绿色的火焰》无疑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然而,如何将历史非虚构写作真正融入历史领域,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当前,非虚构写作领域存在一些乱象,某些作品虽标榜非虚构,但实际上却掺杂了大量虚构内容。幸运的是,张庆国是一位秉持诚信原则的非虚构写作者。他不仅扮演着历史寻访者和现场调查者的角色,更致力于在作品中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为了深入探索并呈现历史现场,张庆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远离家乡,踏上了漫长的寻访之旅:从卢沟桥到诸多事件现场,他历时百余天,行程数万里,亲自前往与作品中人物行迹紧密相关的15个省(市、区)的25个地方。在汉口寻访艾青的踪迹时,他坐在铁栏门对面的街边花园木凳上,感受着街上行人的来来往往,想象着艾青从街角走来的场景。这样的方式,让作者能够更真切地融入所写人物的历史现场,从而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战时文化人内心的窗口。

《绿色的火焰》并非历史书,而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为创作这本书,张庆国外出行走半个中国,探寻文学的表达方式。他一路走一路写,走完后完成了十五万字的作品,并将这些文字巧妙地安排到书中。“我”进入全书的叙述中,成为与历史对视的第二视角,由此产生了强大的文学性力量,更营造出与读者拉近距离的现场感。通过历史寻访和调查,他成功地将历史与当下相连接,为今天的读者搭建了认知过往历史的桥梁。他在作品中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叙述者,更是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融入了作品之中,使得这部历史非虚构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张庆国以考古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严谨、诗人的敏感、画家的精微,放大感官细节以增强历史在场感。他通过意象隐喻、多重视角、微观考古与时空折叠等艺术手法,打破线性叙事的局限,让抗战时期与当代形成对话,将不同身份的声音编织成合唱,把散落的历史碎片连缀成一幅立体画卷。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更在于它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作品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物质载体的坚固,而在于核心价值的感召力;文明在绝境中自我更新,文化在苦难中传承发展,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宝贵馈赠。

张庆国的笔端蕴含着两种激情:一种是小说创作的激情;另一种是探索真相、纪实传真的激情。“中国非虚构文学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编审,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顾建平表示,《绿色的火焰》现场感极强,“这部作品中一直有‘我’的存在,这是‘我’亲见亲闻的,‘我’将历史和现实结合了起来。”

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的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对抗战时期文化活动当事人的生命史、家族史、情感和思想活动,以及大后方多地的地方志、地方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的书写和追忆,全面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中国。书名《绿色的火焰》出自著名诗人、西南联大学生穆旦《春》中的“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火焰与春草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抗争精神。这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赞颂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弘扬民族抗争精神的史诗,激励着今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文明、开创未来。

“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续;炮火连天,人类的文化活动依然存在。有人在战壕里写作,有人在炸塌的剧场唱歌。任何时刻,人类的文化活动都不会终止,后人应该追溯这些伟大的经历。”张庆国在《绿色的火焰》的跋中写下这段话,既源于他对历史的敬畏,也承载着他记录历史的责任。

作者简介

ee1a3fef-12fd-462a-938d-2e86444d9a22

(作者(右)与剧作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老师合影)

韩卫贤,现工作于沾益区文联。毕业于云南大学新闻学专业,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全国中青年剧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云南艺术基金项目(云南地方戏剧(曲)编剧人才培训班)学员、云南省文联第六至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第二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先后在《文艺报》、《中国作家》、《电影文学》、《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类大戏铜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奖(剧本)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云南省优秀文艺作品奖、曲靖市政府先进文艺工作者、曲靖市政府文艺创作奖、云南省文艺期刊优秀编辑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创作并公开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父亲》、电影文学剧本集《赶马人之歌》,长篇小说《少年》《我 细语》,戏剧(曲)文学剧本集《良心》、报告文学集《热土》等16部个人作品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