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吴伟:西方世界中“平安”的本质——读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发布时间:2025-11-06 10:27
信息来源: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当保罗从战壕里捉起那只停在他枪管上的蝴蝶,一种超越战争的美瞬间降临。这微小的生命在硝烟中震颤翅膀,像一句无声的和平宣言,讽刺着西方世界对战争的疯狂。雷马克笔下的《西线无战事》,成为解剖“平安”本质的残酷实验室。在这里,真正的平安,早已被战火吞噬殆尽。

一、 前方战场上平安的幻灭

战壕成为保罗们的生存课堂,在这里,他们学到的第一课是“生命的存续只是战争的偶然施舍”。对战争残酷的描写有几处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一处是雷马克对毒气战的精确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防毒面具边缘漏入的致命气息。当毒气如幽灵般渗入掩体、年轻士兵在窒息中抓挠喉咙的时候,任何关于生命的幻想都是徒劳的;一处是卡特传授的“战场生存法则”更将这种残酷推向极致。他指导新兵如何通过炮弹声音判断落点,如何在轰炸中利用弹坑“跳格子”逃生。最震撼的是士兵们在他的指导下,对军靴产生的执念,从死者脚上剥下完好的皮靴,因为“好靴子能让你多活三天”。那双沾血的靴子,成为战场上最昂贵的平安符。还有一处是野战医院里受重伤后难以治愈的士兵被推到“死亡室”等死的场景,让我意识到西方世界的战地医疗系统不过是死亡流水线的一个环节而已。

二、 后方认知里平安的幻灭

休假归家的保罗,在后方遭遇了更深的精神上的折磨。父亲故作豪迈的战争询问、校长在酒馆里的所谓的爱国演讲、邻居们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这些平安符号都成为刺向保罗灵魂的匕首。当后方的人们羡慕地对他说“你们在前线多光荣”时,保罗大脑中出现的却是肠子流出的战友。雷马克在此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后方的所谓平安是建立在对战争的认知壁垒之上的,而这道壁垒比铁丝网更可怕。这种可怕不仅仅表现在后方人们的片面思维之中,更是一种交流困境。当保罗躲在阁楼上抚摸旧书的夜晚,他的精神撕裂达到顶峰。那些哲学与诗集曾构筑起他的精神家园,如今却像外星文字般陌生。他无法向后方的人描述战场上浸透死亡气息的月光,无法描述抱着濒死的卡特穿越炮火时他怀中的体温,也无法描述当他杀死法国印刷工时,看到印刷工妻儿照片时内心的伤痕。这些记忆如同精神地雷,随时都会被踩中。在后方,保罗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孤独者。

三、 社会伪装中平安的幻灭

令人战栗的是雷马克作为真正的战争幸存者,在出版此书时,德国社会正沉溺于复仇主义狂潮之中。纳粹党徒焚烧此书,雷马克不得不流亡国外。当平安沦为西方世界虚伪的意识形态工具,战争的记忆便成为第一个殉葬品。保罗用生命书写的真相,最终被西方世界对战争疯狂的喧嚣所淹没。小说结尾处,出版商致前线士兵的公开信堪称《西线无战事》黑色幽默的巅峰。雷马克在此撕开了西方世界社会心理的伪装,当生者需要消化死亡,当纳粹需要粉饰暴行时,语言便成为系统性的麻醉剂。战报记载“西线无战事”的那天,保罗被流弹击中,雷马克用一行白描完成世纪审判,他倒下时“脸上平静,仿佛为终点将至而释然”。雷马克让我们看清,平安不是战争的中场休息,不是档案里的空白记录,更不是胜利者的修辞装饰。真正的平安始于对战争机器的彻底解构,始于对每个“不值一提”的生命的敬畏。

合上《西线无战事》沉重的书页,那些年轻生命在战壕泥泞与硝烟中的迷失与消亡,仿佛就在眼前无声地呐喊。对比战争的残酷,当下的我们是平安的,是幸福的。当我们能安然地在鸟鸣中醒来,在绿荫下晨跑,在校园书声中成长,在街头巷尾享受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从山河破碎的烽火年代,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家园,是先辈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才浇铸了我们脚下这片和平安宁的土地。所以,我们要加倍珍惜这风雨后的宁静,像守护珍贵的眼眸一样,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