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浦简历:
笔名公浦。1922 年出生,河北磁县人,中共党员。1949 年参军,历任二野4兵团13军文工团团员,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创作员,昆明市文联、云南省作协专业作家。195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苦聪人的春天》( 合作),中篇小说《边疆巡逻兵》,短篇小说集《好丑你们说》,杂文集《边地草》、《池畔草》,回忆录《十年一觉金花梦》。电影文学剧本《五朵金花》( 合作)、《摩雅傣》( 合作)、《金沙恋》、《三七情缘》( 合作) 等,电视剧剧本《那满山的火把果》、《石林遗梦》、《壮家婚礼》、《跨越》、《雾圈》、《日浴》(后三部合作)等,影视剧集入选滇池文学丛书·第十辑《重拾银屏过眼花》,短篇小说《好丑你们说》获云南省1976—1979 年小说创作一等奖,《游剑川石宝山记》获1982 年省优秀作品奖,《金水河上》、《战斗的秋收》均获昆明军区和西南大军区汇演奖。
由于王公浦和赵继康共同创作的电影剧本《五朵金花》的影响力实在太大,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访了王老。今年95岁高龄的王老竟然尊称比他小儿子还小的笔者为“您”,并且一再强调:“不要把我写过头了,人要低头,才能做人。”每次回答完笔者提出的问题后,他总是叹气,说道:“哎,算了,还是不要写了。”王老的顾虑如同咱们云南的大山,让笔者不禁感到疑惑,一位这么著名、这么高寿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由于王老现在的健康状态不佳,说话很费力,不敢过多打扰,只好抱回老人家的一堆著作和回忆录,希望在其中寻找答案了。作品读完,对王老个人有了一点了解,多次交流下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他是一个真正纯洁的作家,他保护了文学最本质的纯洁性,没有利用写作的成功去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他就像一株空谷幽兰般高雅淡然,老老实实生长,忍耐着结实,不与谷中之物攀比。而在巨变的时代中,往往入世的人才能处处通达,因此,他的人生就像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充满着时代的戏剧性。他老实到可爱的同时难免会落入世俗的漩涡;他善良、正直、不揣摩人心的单纯常常傻呵呵地伤害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如同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他勤奋创作、对党忠诚,在那个斗争激烈、环境艰苦的年代,即便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也沉默接受,并用创作去支撑自己,因此,他创作出大量的小说、电影剧本。前市文联主席张维新对王老的人生是这样说的:“他淡淡的一生,却是负重的一生。 ”
第一幕:战乱失学憾终身 贵人助圆作家梦
正当他求学的年龄,中华大地上经历着战乱,卢沟桥“七七事变”,使他小学刚毕业就遇上日本军队占领了他的老家河北磁县,因此,一家人被迫流亡,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爷爷把他送到一家棉花行当学徒,但他并不甘心做亡国奴,而是约了两位小学同学,打算逃离沦陷区,过黄河到洛阳继续求学,可他戏剧性的一生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好不容易约到了同伴离家出走求学,途中却被日本的追兵追散,在他仓皇奔逃之际,却又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了壮丁,做了国民党的兵,直至日本投降,他才从军队下到地方,为糊口当了小学教员。直到 1948年洛阳解放,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发起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才有了人生目标,投身到革命中去,为国家和人民参军!他被编入 13军文工团,步行了整整一年才来到了云南,从此,便把他乡作了故乡。这些经历让他没了书读、没有学历,成为王老抱憾终生的事。这也直接影响到王老后来虽然与前妻写出了《五朵金花》这样成功的和巨大影响力的电影剧本,却从来没有评审过任何一级文创职称,一直到退休,都是一个没有职称的著名作家。
但是王老在回忆录《十年一觉金花梦》中,并没有把这些经历写在前面,而是到了第九章才出现一些简单的记录,可以看出,王老的虚心和谦卑。另外,王老写到几次人生中重大的转折虽是悲惨的,但幸运的遇到两位贵人领导却使他走向了新生。第一位是十三军文工团的团长。1953年,因看到他写的快板,建议他调到创作组学写剧本,于是,他成了军文工团的创作员。第二位是云南军区委宣传部冯牧部长,曾带领他下连队深入生活、亲切指导他进行创作。云南文艺代表团参加全国五省区部队文艺大汇演时,在重庆浮图关军营大院里,部长当着已经有创作经验的公刘、林予、彭荆风等作家的面,大为夸奖了他的小说《绿色的底层》,让王老受到很大的鼓励。部长还给《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部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使他的处女作发表在 1954年第 4期上。后来,部长把他调到了军区国防话剧团,进行专业创作。王老常说:“我这个木讷、蠢笨的人,是经冯牧部长一手栽培的,是他把我引进创作之门,我从内心深处感恩不忘,我对这位导师充满刻骨铭心的崇敬。”王老对冯牧的记忆如清泉,回忆冯牧带他们一行作家深入农村采访,见到有人对采访不够专心,记录不耐心,事后就提出批评,强调要尊重采访对象,批评不指明是谁,批评得很轻,但态度很严肃。冯牧部长虽然患有哮喘,却带病行路,并且不肯骑马,一边走路一边与大家交谈,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因此,历时两个月,行程两千多公里的西双版纳、临沧、西盟等地艰苦跋涉,较早地接触拉祜族、佤族等原生态的民族生活,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素材和真实情感,使这批云南军旅作家硕果累累,其小说、电影剧本都在全国杂志发表。《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等电影剧本相继被拍摄成电影,1954年也成了云南军旅作家最为活跃的鼎盛年代。